11月19日下午,第37期教学创新工作坊在教师发展中心木铎空间站举行。全国优秀教师、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梁担任主讲人,聚焦“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技术的探究与实践”,为现场参与培训的50余位来自我校不同学院、专业的教师带来了两个半小时的精彩分享。
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要做课程思政?怎么做好课程思政?李梁教授从教育逻辑:高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课程逻辑:“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教学逻辑: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及师生关系三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紧跟国家政策 牢记课程立德树人
李梁认为,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课程思政改革要放在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今年6月8日陈宝生部长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通过援引陈宝生部长的观点,李梁强调各位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重视课程思政以对标一流课程。“课程目标是怎么来的?通过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来的。现在国家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课程要立德树人,但是一些老师特别是理工科的老师,还是只讲知识传授,不讲情感培育和价值引领,这是不应该的。”
从内容出发 寻找思政点
“有些老师一节课下来内容讲不完,就是因为课程目标没搞清楚,如果课程目标没有涉及这个内容,就没有必要讲这部分的内容。”李梁认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中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一不可,但内容要实现目标,要在目标之内。因此,一门课需不需要讲思政,不取决于这门课的内容,而取决于这门课的课程目标。
“讲思政不是让老师们讲新的东西,是要把思政内容融入到课程中去。”李梁举例,思政中强调职业道德和理想,具体到医学课程中,可以演变成“医德医风”;具体到师范课程中,则可以演变为“师德师风”。“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标。这不是一个负担,而是要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之放大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是和课程目标相符的。”李梁向教师们分享自己的经验,认为教师可以自行挖掘课程内的思政元素,也可以向思政课老师请教、共同商讨。
四步走 确立课程思政目标
对于课程思政目标确立的具体步骤,李梁建议:教师需要首先写明课程简介,包括课程定位,课程开设的必要性等等;其次,要将课程目标单列出来;再次,要确定能够实现课程目标的课程内容;最后,要从内容中寻找思政点,从可讲的案例中总结思政点,列出具体的课程思政目标。需注意的是,课程思政目标不能取代整体的课程目标。
工作坊的尾声,借用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这句名言,李梁再次重申了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强调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做出改变以适应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教师需要让学生从单纯知识的视野中挣脱出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对自身价值的思考,让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奋斗与贡献。
最后,现场参与培训的教师与李梁教授展开了热烈地讨论,针对教师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思政难题,李梁一一细致地给予了建议。教师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工作坊,他们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对“设计课程思政内容”有了更成熟的把握,对自己将思政内容切实融入教学非常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