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中心

行动 回归 反思 提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对标一流课程,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发展生态体系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新闻报道2021-04-13 17:29:00来源:华南师范大学点击数:收藏本文

对标一流课程,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发展生态体系

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

暨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闭幕

4月10至11日,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暨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现场决赛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举行。在此次大赛中,我校共有12个教师(团队)参赛,共获12项奖项,获奖等级和获奖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其中,获得副高组特等奖的数学科学学院刘喆教学团队与副高组特等奖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夏宝君教学团队,将代表广东省参加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同时华南师范大学获得优秀组织奖,2个团队获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奖。

微信图片_20210506175028.png


 1.刘喆团队、夏宝君团队获得省赛特等奖.jpg 

刘喆团队、夏宝君团队获得省赛特等奖

3.我校2个教师(团队)获得“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奖”.jpg 

我校2个教师(团队)获得“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奖”

4. 我校获“优秀组织奖”.jpg

我校获“优秀组织奖”

2.现场参赛选手合影.JPG

现场参赛选手合影

 

重课程思政,回归立德树人初心

秉承立德树人初心,学校十分重视在赛事组织工作中以赛促建、以赛促创,推动本科教学创新生态建设。校赛组委会实行书记、校长双主任负责制,党建思政引领,行政统筹。党委书记朱孔军和校长王恩科深入指导赛事组织。

IMG_3785.jpg

党委书记朱孔军到比赛现场指导工作

 校长王恩科在省现场决赛启动仪式上致辞.jpg

校长王恩科在省现场决赛启动仪式上致辞

副校长陈文海在省赛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言.JPG 

副校长陈文海在省赛闭幕式暨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言


我校依托所创建的高校教师“进阶发展-师德贯穿-分层共享”校本研修体系、与及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发展“四师五环”示范团队(2020年度校级质量工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专项),引领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目标。

副高组特等奖的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夏宝君,从参加我校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起,就坚持开展《公共关系》课程思政教改实践。2020年7月,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师发展分中心联手教师发展分中心,共同支持她打造省级教改项目《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融合的课程思政教改实践——以《公共关系》一流课程建设为例》,开展课程思政教改实践。2020年《公共关系》先后被认定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获批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

副高组二等奖的黄桂芳将参赛课程《声乐基础》中期考评主题思政音乐会搬上舞台,以各种小组唱形式展示建党100周年的历史发展轨迹,向全社会展示我校音乐学(师范)专业非声乐方向学生“站稳讲台、兼顾舞台”的风采。


专家1.jpg

我校专家指导选手备赛

 

重课程培育,扩大教师参与面

我校从举办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来,就开启了探索该赛事与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两赛合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致力于推动教师竞赛与教学生态的深度融合,打造高素质本科教师队伍。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本项赛事,课程类型涵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基础课、通识课,参赛选手职称均匀分布正高组、副高组和中级及以下组三个赛道;大部分选手乃首次参加教学比赛,不具备教学成果奖和一流课程建设的经验。

对此,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给予我校肯定:“不忘办赛的初心,选择更大的面,发动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

在课程团队培育方面,学校采取校院二级联动机制。在学院层面,二级单位成立了学科专家团队,由教学副院长牵头、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学骨干等组成,与选手共同研讨如何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度凝练学科特色和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深度融合学院及教师个人的科研成果,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为课程改革提供示范。

本次参加省赛的队伍中,有4个学院派出参赛队伍2个。其中心理学院自2020年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来连续2次派出2位选手参赛,而且均未重复参赛。学院高度重视以赛促建:在几个月的备赛过程中,从赛前动员,到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创新报告撰写、磨课,院长和书记多次亲临指导,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全程跟进,专家团队悉心辅导。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鼓励学院教师基于智慧教室开展教学实践,使用信息化手段来创新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利用寒假和清明假期反复给两位选手打磨材料,提供精细化的指导。音乐学院副院长认为:下半年,全省高校音乐教师教学比赛将在音乐学院举办,她希望能藉由此参赛经验,在音乐学院中激发起教师们对教学创新的热情以及对教学质量的追求。

选手2.jpg 

我校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参赛选手

在学校层面,我校联手兄弟院校开展教学创新研讨交流。2020年12月,人事处、教务处和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了一批教师赴西安交通大学开展课程创新的深度研讨。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吴先球代表我校物理学专业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和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专业(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思政工作委员会牵头单位)商讨两校课程思政结对共建的事宜。

此外,校内学科专家团队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专家们在寒假、元旦、清明等节假日、周末和晚上等非工作日时间全程指导,共同陪伴参赛教师成长。教师发展中心赛事支持团队支持参赛课堂实录40节课以上,针对教学创新报告先后提供了上百版的修订意见。

选手1.jpg 

我校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参赛选手

 

重信息化赋能,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一直以来,我校重视信息化支持服务赋能学校“一流课程”建设。我校在2018年投入专项资金对教师发展中心全新改造,打造“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实践空间,为教师提供了国内一流信息化环境,以支撑我校“新师范”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常态化开展系列信息化能力工作坊,持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与创新能力。获得副高组特等奖的数学科学学院刘喆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创新实践中,一直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智慧教育空间,探索师范教育教师教学发展新模式、新技术、新方法、新路径。她在2020年7月30日《学习强国》的专题报道中说到:“2018年9月至今,我将教师发展中心的智慧教室、作业管理系统,以及教研平台等与我的教学法相关课程深度融合,开展智慧教室环境下,面向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教学改革实践,成效显著”。

专家.jpg 

我校专家指导选手备赛

 

重科研反哺教学,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本次大赛倡导“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教学内容”。

获正高组二等奖的攸佳宁面向心理师范本科专业学生,在课程中围绕“骨干专家型教师”的培养目标,打造了“科学家+实践者”的双闭环课程创新模式。3名学生经过课程学习,结合我国中小学工作的实际,设计了本土化的学生心理健康筛查与监测工具,其中,为满足新冠疫情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筛查需求的《学校抗疫复学心理测评》已经在超过2300所中小学使用。

正高组杨湘波的参赛课程《电动力学》为课堂学生搭建了慕课,并形成1.6万多学生选课的学习共同体,慕课匿名课程评价一直满分。张琳的参赛课程《古琴文化》针对学生习琴方式依赖传授的痛点问题,建构传授与协作结合、线上线下混合的学习共同体,探索新时代的古琴文化教学创新模式。冯茵和黄玮在英语教学课程中,也通过“云话筒”等方式打造学习共同体。

据悉,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重大赛事,是纳入“教育部直属单位三评一竞赛保留项目清单”中的唯一一项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广东分赛自2020年10月开始启动,全省共有66所高校的1207个教师(教师团队)参加,326位教师(团队)入围省赛网络预赛,101位教师(团队)入围现场决赛。此次大赛为我校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切磋交流教学创新的平台,为教师们提供了交流教学经验、展示教学风采、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发展的机会,对我校建设一流本科、打造一流课程、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有着重要现实与深远意义。

选手赴西安交大学习交流.jpg 

选手赴西安交大学习交流

 

作者/通讯员: |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