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师讲堂(第4讲)——“指向学科理解的中学化学教学”
5月31日上午,第4讲“优师讲堂”在大学城校区教学楼6栋403课室顺利举行。为了全面提升师范生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及业务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未来教师队伍,帮助师范生通过优秀老师的教学案例分享了解优秀教学案例与技能,提升教学技能,实现教学相长,此次活动以“指向学科理解的中学化学教学”为主题,邀请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邓峰副教授进行分享,共74位化学师范专业的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图 1 开场提问与交流
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为从学科理解的角度剖析中学化学教学的相关案例。
邓峰副教授开篇入题,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学科理解的具体内容:一是化学学科知识、思维方法/方式;二是本源性、结构化的认识。其中他注重强调了“思维方法/方式”以及“本源性”。同时,他向同学们提出了三个问题,引导大家边思考边听讲座。
图 2 邓峰副教授介绍“学科理解”
图 3 邓峰副教授分享教学经历
此外,他还讲述了自己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本部)高中化学班的任教经验。面对一群尖子生,教师如何在课堂中折服他们?邓峰副教授分享了他的两大妙招。第一个方法的关键在于“怎么想到的”——在课堂上,他习惯于不讲课本的基础知识,而是把时间花在引导学生思考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已经成为了邓峰副教授的课前一问。第二个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做题思维。他强调,学生做一道题不能只知道它怎么做,更要能分析出其中运用到的解题思维。正是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讲完学科理解的基本内容,就到了案例分析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邓峰副教授由浅入深,结合理论与实践,形象生动地分析了中学化学教学的四个相关案例。在场同学听得聚精会神,纷纷用纸笔或者用相机记录下精彩时刻。
图 4 邓峰副教授分析教学案例
例如在案例1化学反应中,邓峰副教授就指出了几点大家容易忽略的内容:“N.1是主题的大概念”“物质要说‘种’”“举例时反应要体现变化”以及“不写条件不代表不需要任何条件”。这些是细微的点,但更能体现出教师教学的严谨性。他强调,教师的一大任务在于教会学生怎么做。
在活动的最后,邓峰副教授揭晓了前面所提三个问题的答案,大家都受益匪浅。整场讲座氛围热烈,干货满满,同学们满载而归。
图 5 同学们认真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