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举办第84期教学创新工作坊“课程思政评价工具的开发与构建”
11月7日下午,第84期教学创新工作坊在广州校区石牌校园教师发展中心303室顺利举行。本期工作坊以“课程思政评价工具的开发与构建”为主题,邀请武汉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副主任/数智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郢老师担任主讲嘉宾,校内共有40余位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中,王郢针对课程思政评价的难点和重点,运用自身丰富和专业的实践经验,结合多个课程案例,为老师们深入细致地介绍了各种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王郢首先以“课程思政能否被评价?”开场,分析了课程思政评价中经常遇到的难点和挑战。例如,对个性、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因为涉及个人深层次特质而难以客观测量;态度形成的长时性与评价的即时性相矛盾,情境的复杂性与评价方法的简洁性相矛盾等。这些挑战都表明思政教育是复杂的、多维的,对课程思政的评价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更细致的方法。
接着,王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介绍了将“课程思政”拓展为“课程育人”后要达成的三个层次育人目标,包括专业层次、思维层次和“思政”层次。落实育人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对育人效果进行评价,王郢以评价学生合作能力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合作指数测算模型,并分析了基于模型的学生合作能力的评价维度、评价方法及评价效果。
随后,王郢分享了课程思政评价的实践体会。她指出,做好课程思政评价,需要将模糊的育人效果转化为较清晰的刻画维度,例如可以以自评、互评、量表、问卷、文本分析等形式,结合心理学的评价方法开发问题库,通过以上科学方法来评估课程目标完成度和学生学习达成度;对于重点课程,可以采取“一课一策”,结合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环节创新,创新可以倒逼评价方法的改进。她强调,课程思政评价是一整套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要紧密结合课程教学活动组织的设计,明晰评什么、怎么评、怎么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等,通过评价来证明学生的变化真实发生。接着,王郢分享了立足于学生作业、课堂笔记而设计的课程思政评价方法,用具体化的评价案例、数据化可视化的评价结果使学生的发展清晰可见。
王郢指出,学生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同时,学生的变化也具有个体差异,因此评价时要准备多种方法、准备不同层次指标,从不同理论视角设计评价方案,并不断延伸评价区段,例如向前延伸做学前学情评价,向旁延伸做课程思政内容适切度、课程思政融入契合度的评价,向里延伸做学生思维状态评价等。
最后,王郢介绍了课程思政评价中一些新的分析工具和AI技术的应用,包括词丛分析技术、文本情感分析技术、人机交互技能等。她总结说,课程思政评价创新与教学环节设计创新是相互促进的,课程思政评价设计要以做研究的思路来进行,评价需要不断改进和迭代,创新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