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职前职后外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工作坊(总第80-83期)在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顺利举办
为了提升外语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能力,助力外语教师尽快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2024年10月至11月,我院举办了“AI赋能职前职后外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工作坊活动。该活动由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主办,由我院教师发展分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外语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承办。
首期活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与技术工作坊
10月24日,首个工作坊——“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与技术工作坊”在文科楼824学术厅开展,活动由学院副院长刘晓斌主持,来自多个院校的近70名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楚鸿莅临本次活动并致辞。王楚鸿肯定了外文学院多年来在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并介绍了教师发展中心与学院分中心的建设情况。他指出,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正致力于探索和加强学校-校区-学院多级联动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并期待外文学院能够在教育人工智能的实践探索方面积极创新,产出更多优秀案例,在校内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刘晓斌在讲话中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对外语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他强调,工作坊的举办初衷是希望通过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应用帮助教师掌握前沿教学工具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创新教学模式。
在随后的工作坊中,我院杨文坤副研究员分享了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经验。他介绍了国内外目前流行的人工智能工具,着重讲解了几种人工智能工具在教学的应用方式,并分享了运用国内人工智能工具的辅助教学方法。
第二期活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外语教学变革
11月14日,第二期活动由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焦建利教授主讲,学院副院长刘晓斌教授主持。焦建利以问答的方式引入主题,详细阐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并借助“Books of AI”工具对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说与展示。他分享了大量生成式AI辅助工具,并以“TTSMAKER”配音网站和“MusicHero”免费AI文本生成音乐网站为例,指导自主实操,使教师们深度了解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对语言学习的辅助作用。
第三期活动:人工智能赋能语言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11月21日,第三期活动由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金檀教授主讲,我院副院长申智奇副教授主持。金檀教授以案例驱动展开讲座,指出在“一针三库”实践中,读后续写素材加工是教师关注焦点之一。他设置三道思考题,深入探讨改编面临的文本篇幅删减、文本语言改编、写作支持提供这三个挑战,并阐述了如何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解决教学实践上遇到的棘手问题。
第四期活动: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外语教学活动设计
11月28日,第四期活动由我院刘晓斌教授主讲,英语系主任孟玲副教授主持。刘晓斌从概念对比切入,深入浅出地帮助在座教师明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概念及教学误区。接着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大语言模型在文本材料创编、分析加工、润色翻译、辅助备课、教师专业发展等多方面的教学应用,以及多模态类型的大预言模型在构建虚拟角色、开展可视化活动、看图说话续写、创作主题歌曲及文生曲教学法等,展示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形式与应用实例。
这四期精心策划的系列工作坊活动,为外语教师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实践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平台,增强了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增进了教师对如何将AI技术融入教学的理解,有助于教师今后的专业发展。本次活动也是我院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推广的一次积极尝试,深受教师们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