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中心

行动 回归 反思 提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活动报道】“智能升级 何以为师:华师教育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第2期(教学创新工作坊总第91期)顺利举办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新闻报道2025-03-10 17:11:00来源:华南师范大学点击数:收藏本文

【活动报道】“智能升级 何以为师:华师教育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第2期顺利举办

 

3月6日下午,“智能升级 何以为师:华师教育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第2期在我校教师发展中心303室顺利举办。本期活动邀请华南师范大学首批二级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汤庸教授,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教育分委会委员穆肃教授主讲。本期活动由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楚鸿主持。

 

image.png

王楚鸿副主任主持活动

王楚鸿对两位主讲专家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推出本系列通识课的目的。他指出,面对教育人工智能这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命题,教师只有勇于面对、积极创新、携手共进、同题共答,才能有望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希望系列通识课活动能为广大教师提升智能教育素养提供助力和支撑,帮助教师有效应对“智能升级 何以为师”的时代之问。

image.png

汤庸教授作专题讲座

汤庸以《DeepSeek与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为题,介绍了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发展、个人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理解,以及SCHOLAT大模型的应用实践。他首先阐述了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发展历程,并以DeepSeek为例分析了其技术特点和应用优势。接着,汤庸对大模型的应用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和见解,包括大模型对职业的影响、对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等。他强调,在看到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的优点时也要注意大模型幻觉和数据偏差,即大模型生成内容时出现与事实不符、逻辑混乱或缺乏依据的表述。因此,大模型不是万能的,有效应用大模型还需要人类智慧。最后,汤庸以学者网SCHOLAT大模型为例,介绍了其构建思路、技术特点和应用实践。


image.png

穆肃教授作专题讲座

穆肃以《中小学如何开好人工智能课》为题,深入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能”——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潜能”——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人才的培育,以及“赋能”——人工智能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她首先介绍了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构成,以及人工智能课应该学习的内容。她指出,人工智能课“学”与“教”的途径是围绕核心素养实施多样化教学,根据年级和学段采取包容、渐进式的教学方法。接着,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穆肃阐述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设计思维、系统思维、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在中小学中开展人工智能选修课程、课外课程、专业社团、竞赛展演、专题培训等的必要性。最后,对于人工智能赋能学习,穆肃剖析了人工智能帮助学生拓展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率、改变学习方式的途径和成效。

image.png

我校教师在线下参与本期活动

本系列通识课自推出两期以来,线上观看直播已达8.4万人次。后续讲座专题将继续聚焦教育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与难点,不断拓展深度与广度,带来更多前沿知识和实用技能,与广大教师共同探索智能时代教育的无限可能。后面还有三期精彩内容将定期推出,欢迎大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