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中心

行动 回归 反思 提升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漫谈 »

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解渴”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教学漫谈2019-09-18 21:18:00来源:华南师范大学点击数:收藏本文

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解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强师工程”工程,不断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前不久,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单公布,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入选。在这支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中,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是其中的“领头雁”。

“高校教师要教学、科研两手抓,教学是本职,而研究能让教学不断提升。”30多年来,陈金龙潜心治学,他不仅是重视“经世致用”的知名学者,也是受到学生爱戴尊重的“陈老师”。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陈金龙1987年研究生毕业后在湖南师范大学留校任教,勤奋钻研成果突出,使他很快成为该校副教授行列中较年轻的一位。1994年调入华南师范大学后,他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等方面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而这些成果的第一听众往往就是他的学生们。

多年来,陈金龙坚持开设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上,他注重将研究过程中的新思考新角度与学生分享,侃侃而谈、逻辑严密;在课后,他与学生深入交流,关注年轻人所思所想。他认为,让学生“解渴”远比“形式”重要,应该围绕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把知识点与青年人生目标相结合,给学生满意的解释。“陈老师的课堂干货满满,总是能把课堂主题与当下时事热点结合起来,非常吸引我们。”华师学生王露寒说。

在课堂上,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跟他“争论”。“学生有不同观点是好事,说明他在思考。”陈金龙说,由于时代背景不同,现在的学生视野非常开阔,知识面很广,经常关注社会问题。“作为老师要用理论和真理的力量打动、引导学生。我们要注重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主张“经世致用”,宣讲上百场

“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在学术界或学术史上留下一些痕迹,必须在一定时期坚守某一研究方向或领域,学术研究重在坚守。”在陈金龙看来,做学术研究要打阵地战,不能打游击战。多年来尽管研究方向有变化,研究视域有拓展,但他始终没有离开中共党史学科,力求在这一学科之内寻找生长点、突破口。“多年的经历表明,学术研究无捷径可走,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日积月累的坚守。”

治学30多年来,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8项成果获教育部、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经世致用是中国学术的传统。陈金龙认为,当代学术研究应秉持这一传统,关注现实,回答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以彰显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实践意义,体现学者的责任担当和现实关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既要回溯历史,也要关注现实,这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学科社会功能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他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阐释和社会传播,是当前理论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陈金龙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近百场,“陈老师”走出大学校园,走进社区。令他感触深刻的是基层宣讲时,如何面对普通百姓进行大众化的准确表达。“有些内容可以用比如‘鞋子论’‘扣子论’来表达,但每一个内容都要求这样表述不容易。我们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大众化的技巧,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给3000人作报告没压力,但跟社区居民要怎么讲可能还真没把握。”陈金龙说,理论通俗化对研究者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战,但就算不容易,这项工作还是要继续做,要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文转载自: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