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中心

行动 回归 反思 提升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漫谈 »

教育部新闻发布会:疫情过后高校如何开展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建设进展如何?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教学漫谈2020-05-20 13:45:00来源:华南师范大学点击数:收藏本文

图片1.png

5月14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期间大中小学在线教育有关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考虑。

疫情过后,高校在线教学常态化有哪些具体要求?在线教学国际平台进展和反响如何?让我们一起去听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教育部高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教指委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清华大学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于歆杰答记者问。


问答一

光明日报记者:

复学之后,在线教学将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请问未来咱们的在线教学“新常态”是否有具体要求?有哪些具体要求?

吴岩

从“新鲜感”到“新常态”,我们需要做三项工作。第一项工作,我们要把战时措施转化为平时机制。在疫情期间的高校在线教学工作,最深刻的体会是“四个变”,改变了教师的教、改变了学生的学、改变了学校的管、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四个变化,我们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有的可以从战时平移到我们说的平时的机制里,有的不能简单地平移,需要一些改造变化。

第一种,叫做物理变化。比如说在线教学,在我们疫情控制之后,在学校正常开学之后,仍然可以进行,它可以跟我们的课堂教学并行,甚至于混合式教学,这是物理变化。还有一种,比物理变化更深刻的是化学变化,这个化学变化就是,我们在在线教学方面总结出来的教和学的技术方法,包括内容和标准,包括评价和范式,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把这种深刻变化进行化学反应以后,实现新常态。我们再也不应该也不能回到疫情前的老常态,而要进入新的常态。

第二,要把“临时教改”变成“质量行动”。在疫情期间,我们一方面推进所有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同时教育部成立了三个并行的质量监测的课题组,这三个课题组的工作叫做“三评估一研究”。一是三个并行的质量监测课题组要对课程平台和技术平台的服务进行评估。二是对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估。三是对线上线下开展的是否质量实质等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一研究”是及时研究我们应对疫情的临时措施,怎么把它转变成平时状态。所以叫做“三评估一研究”。

同时我们要求所有省市和所有学校,都要实行线上教学质量周报制度,每周要进行一次评估。我们让三个平行课题组,对全国上千所学校以及12个学科门类的教与学情况进行海量数据分析,分析他们的结果,通过调查,发现了可喜的变化,也就是多年未见的学校凝心聚力地抓教学改革的喜人的局面出现了,多年未见的老师凝心聚力地抓教学、抓上课质量的局面形成了。所以说,它很好地实现了教育部在2019年下半年发布的一流课程建设意见里提出的“让课程优起来,让教师强起来,让学生忙起来,让管理严起来,让效果实起来”的“五个起来”,在这次在线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最后,在在线教学的时候,还结合教育部提出的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也就是要打造包括线上金课、线下金课、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叫“五大金课”的计划,及时推进国家级金课和省级金课,努力把金课“两性一度”的要求在在线教学中实现,就是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实实在在地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落实到最关键的课程要素上。这方面应该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问答二

 

凤凰教育记者:

请评价一下在线教育平台在此次高等教育大规模在线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另外,是否可以进一步介绍一下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最新的进展,以及上线后反响如何?

徐晓飞

在大家关注在线教育教学的时候,往往比较多的关注大学、大学教师和学生,因为这些都是站在前台,而相对来说,比较少地关注一些幕后英雄,比如说在线教学平台,对它的关注就比较少,在此我对在线教育平台讲三点。

第一,这些平台发挥了重要的技术和资源支撑作用。2月4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在线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先后分两批推荐了37个课程平台和技术平台,带动了110个平台全方位免费开放。一大批著名的企业所支持的在线教育平台彰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强大的技术实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在春节期间,他们迅速聚集了2.4万门优质课程资源,后来发展到4.1万门免费开放,还提供了各种教学工具,用于辅助教学、质量监控和大数据分析等。从正月初六开始,还为高校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线上教学培训,非常重要,主要的平台还在开学集中时间点,日活用户数剧增10倍以上的情况下,不断优化平台,保障平台的稳定运行。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坚持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重要原则,为保障在线教学的顺利实施,这些在线教育平台企业倾注了全力,投入了上千万甚至上亿元,我们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迅速形成了在线教学的强大合力。

第二,实现了平台技术和模式的再创新、再提升和再优化。中国课程平台从2013年起步,实现了3次技术跨越,即从借鉴开源平台和自主研发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本土化,再到这次技术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这次在线教学的海量规模、多元化教学模式和复杂的教学需求,都对平台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仅从平台的日活量来看,从几百万级到几千万级,这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是对质的新的要求。这些平台以新技术、新功能不断的快速升级迭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教学支持体系、服务体系和技术标准。经此一役,在线教学平台将更加成熟。

第三,开辟了在线教育发展的广阔前景。疫情既是危,也有机,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行列借机驶入快车道。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全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较2018年底增加了110.2%,融合“互联网+”“智能+”的在线教育作为新产业、新业态正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另外,课程平台对于学习活动、学习行为、学习状态、学习成效等大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至关重要,其价值不可估量。我们在线教育行业不仅为未来发展,也将为未来国家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吴岩

我回答一下第二个问题,关于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的情况。这个平台是我们4月10日决定正式启动,4月20日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首先正式在线,4月28日高教出版社的“爱课程”国际版也正式推出。短短的时间里,也就是半个月的时间里,如果评价的话,是两句话,第一句话,国内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第二句话,国际积极评价,热切期待。

现在全世界停课的中小学,包括大学,超过15亿学生,高校已经2亿多学生不能正常上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高等教育有责任也有能力做这件事情,所以我们适时推出这样的课程。从首批的两个国际平台来看,各有特点,比如说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大家都知道,清华大学是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排头兵,他们有非常好的老师,非常高水平的课,学堂在线里面的很多课,是最好的学校的最好老师的最好的课,这个非常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把世界上部分最好的大学、最好的课也放到这上面,因此是集中了国内外的优质资源,这个平台应该说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第二个,高教出版社的爱课程,应该说集中了中国名校名师金课,他们课程资源的量、资源的质都非常好,课程平台叫“iCourse”,是把中国“爱”的谐音放到里面,要奉献中国最好的优质的服务,传递有温度、有力量的爱。所以首批两上线的这两个平台各有千秋,他们总体上是集中了最好的平台技术、最好的课程资源。前天,联合国教科文决定让这两个中国的国际平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的全球教育联盟,而且联合国教科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在官网上已经正式发布了爱课程和学堂在线的网址,通过他们的网站,向全世界推介中国的这两个平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科学与政策能力建设部主任佩琪女士特别发来贺信说,中国在线教学国际平台,不仅对中国有益,对整个世界也是有益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前校长德克斯说,我很高兴地知道中国在为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在线教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英国开放大学国际与企业关系执行总监霍根说,祝贺中国在面对新机遇时所做出的坚固、高效与统筹性的应对,特别是通过在线教育手段所做出的努力。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的在线教育发展中心主任说,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在自我隔离措施迫使许多人用崭新的眼光审视远程教育的潜能时,祝愿中国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在诸多领域繁荣发展。包括智利、拉美、泰国、蒙古的,还包括非洲的代表也发来贺信。非洲工程教育学会的主席法拉德说,中国在线教育在疫情期间非常重要,非常感谢并赞赏中国做了这么好的工作,为非洲提供了这么好的资源。

所以说,我们首批推出的两个平台,把爱传递出去了,把高质量的有力量的爱传递出去了,把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传递出去了。

 

 问答三

 

总台央视网记者:

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开展了许多方面的尝试,请问这些经验对以后的教育教学能有怎样的借鉴价值?

于歆杰

这个问题如果用一句比较简单的话说,一言以蔽之,这学期在线教学的各种探索,会促使教育新常态的形成。

一方面,疫情还在持续,尤其是全球疫情的动向还不太明朗,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另一方面,本学期的在线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在线教学一些显著的优点,比如说学生看老师做的课件会比以往坐在教室里更加清晰,因为都相当于坐在第一排,而且听老师说的话会听得清楚。如果老师交互设计得当的话,互动频次会比原来高,而且互动的质量会更好,所以对教育教学新常态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也谈一谈我对于新常态的理解,基本上是三点:

第一,混合式教育教学会成为大势所趋。当前这场教育教学的战“疫”行动,对很多师生而言,它相当于一场混合式教学的“启蒙运动”,不少混合式教学的“小白”,经过几个月的修炼,成长为了在线教学的“达人”。而这些老师除了在线教学游刃有余之外,很多人还特别惊喜的发现,他能够知道大量原先在教室讲课过程中不可能掌握的学生的学习成效的数据,这样就能帮助他随时进行调整。此外,另一方面,在线学习的学生也会对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便利之处感同身受。所以我认为,回到校园内上课以后,多数甚至绝大多数的课程会在某个方面引入在线学习的成份,使得混合式教育教学成为大势所趋。

第二,混合式教学的新场景会不断涌现。随着工具的进步和教学法的改进,我们现在已经出现了有不少教师以在线的方式面对几百人甚至几千人能够产生“教与学”和“学与学”之间高质量实时交互的生动案例,这件事在以往是不可能的,这使得课堂这个词有了全新的定义。所以在后疫情时期,会越来越多的出现这样的超级教师,他们在工具和助教的帮助下,可以以在线的方式实时同步地对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即使是学生全部都回到校园了,也有可能出现更多的老师愿意进行在线学习的新混合式教学场景。

第三,混合式教育的新模式初见端倪。在抗疫时期,清华大学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新疆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学生提供了“克隆班”,为清华学生提供了“未央班”。基于这些实践,可能对于双学士学位、辅修学位的培养方式,乃至构建更大范围的终身学习体系都提供全新的解决思路。

当然了,要想逐渐实现这些新常态,还需要在网络基础设施、资源和工具开发以及教师的经验总结与培养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